我的一個員工每到秋天寫文案開頭一定是“丹桂飄香”,我抗議他辯解:成都這個季節就是滿街桂花香,改成菊黃蟹肥也沒人信。
成都經過十多年的房地產開發和城市營銷,已不是從前那個輕松安逸的偏遠休閑城市,能夠代言這個城市的不再是遍地廉價的露天茶館或者方便的人力三輪車,而是宏偉的建筑,或者洋氣的復古景觀。
我總是相信,對一個城市肉身的整形,北京利康搬家并不能立刻抹去它曾經的虛擬德行。成都二環路全面改造,砍掉了所有遮天蔽日的大樹,但街角的一樹桂花香,足夠讓我心跳——進入9月,成都就是桂花的天下。桂花是暗香,一陣一陣,冷不防襲來,整條街整條街香得沒有理由。
這是成都的最好的季節。
我卻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抒情。面對十幾年前曾專心描述的城市以及它的生活方式,我沒有興致和信心。
蒼蠅館子越來越貴且越來越難吃,可以露天吃飯喝茶的地方越來越少,整個城市都沉浸在以個人或政績為導向的物質主義之中,少了很多抽象情緒。
幾年前阿城到成都,點名要吃成都的傳統小吃芽菜包子,我尋遍大街小巷,沒有中意的,說超市有,
他鄙視我:超市能有美食?他不知道成都的美食早已不在民間,好吃的東西都出自巨貴的廚房,但阿城不去那兒,他說大館子的菜端上來早沒了鍋氣。
最近成都流行吃私房菜,為了截住“成都名片”寬窄巷子的人氣,大家急忙在那一帶的小街上開了很多小情調的小館子,號稱私房菜。那些街道的名字很好聽,泡桐樹街、小通巷,街道尺度宜人,樹木茂盛,可惜菜不好吃,既沒有私房菜的才情,也沒有小館子的實惠,可惜了滿街的桂花香氣。更可惜的是,泡桐樹街口的那家文藝小書店,因為街上連續開張的私房菜館子,逼高了房租,要搬家了。我每次去那一帶吃喝,都要去那里買點書,仍無法撫平一個食客對書的歉意。
我總是阻止外地朋友來成都——是有點不好意思:到處修路,到處堵車,塵土飛揚,即使桂花低調奢華般的香味,也無法彌補我的羞恥感。
聊以自慰,再讀柯布西耶的《東方游記》,看他怎么數落維也納:金融家毫無情趣的擺闊氛圍使這個城市黯然失色,因為它壓迫人,使人不堪重負,無法快樂。再看他怎么挖苦土耳其:街道在糟蹋自己,放棄了千百年來的土耳其生活,把自己賣給了貪婪的商人。
|